在中国古典诗词中,“皎若云间月”这句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生动的意象吸引了无数读者。这句话出自南朝梁代诗人谢朓的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》,原诗如下:
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
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。
徒念关山近,终知路自长。
秋河曙耿耿,寒渚夜苍苍。
引领见京室,宫雉正相望。
金波丽鳷鹊,玉绳低建章。
驱车鼎门外,思见昭丘阳。
谁谓天庭远,何言琼树长。
俯观上路尘,仰察天际光。
皎如云间月,盈盈楼上女。
佳期不可再,微情寄寒螿。
恒敛千金笑,长垂双玉珰。
盘桓罢欢宴,相送城南堂。
回瞻飞盖度,不觉泪沾裳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外地任职时的心情。诗中“皎如云间月”一句,将女子的美貌与纯洁比作高悬于云间的明月,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。这里的“皎”字不仅形容月色明亮,更传达出一种纯净无瑕的情感状态;而“云间月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美好形象。
此外,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。从初离京城时的不舍之情,到途中对前途未知的迷茫与期待,再到最后与友人惜别的伤感,无不体现出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层次。同时,诗中还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如“徒念关山近,终知路自长”,既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认识,又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。
总之,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》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,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,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动人又略带忧郁气质的形象,并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。对于现代读者而言,这首诗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