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东北人说的关内关外指的是什么】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东北人会提到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。其实,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是历史地理概念,源于古代中国的边疆划分,尤其是与长城相关的区域划分。
一、什么是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?
“关”一般指的是长城上的关口,比如山海关、居庸关等。在历史上,这些关口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,也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。
- 关内:指的是长城以南、中原地区的范围,通常包括现在的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。
- 关外:指的是长城以北,即今天的东北三省(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以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区。
不过,在东北人的语境中,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更多是指从东北地区出发,相对于北京、天津等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而言。
二、东北人常说的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具体指什么?
在东北人的日常交流中,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有时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地理来定义,而是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:
概念 | 含义 | 举例 |
关内 | 指的是长城以南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一带,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| 东北人常说“去关内打工”、“关内人” |
关外 | 指的是东北地区,特别是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 | 东北人称自己为“关外人”,也常说“关外冷” |
三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?
这种说法源于历史上的移民潮和文化认同。清朝时期,大量山东、河北等地的百姓“闯关东”,进入东北地区谋生。因此,“关内”成为他们原籍地的代称,“关外”则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所在地。
此外,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、地域辽阔,人们常将东北称为“关外”,而将南方或华北称为“关内”。
四、总结
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最初是历史地理上的概念,后来在东北人的日常用语中演变为一种地域身份的表达方式。虽然现代地图上已不再严格区分“关内关外”,但在东北人的语言习惯中,这个词仍具有特殊的含义和情感色彩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“关内”指长城以南,多指华北地区;“关外”指长城以北,多指东北地区 |
东北语境 | “关内”泛指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;“关外”指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 |
历史背景 | 清朝“闯关东”移民潮影响了这一说法的形成 |
现代意义 | 代表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,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|
通过了解“关内关外”的含义,可以更好地理解东北人对自身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