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恬不知耻什么意思】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道德、不光彩的事情之后,却毫无羞愧之心,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、心安理得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不知悔改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用法 |
恬不知耻 | tián bù zhī chǐ | 指人做了坏事或有不光彩的行为,却毫无羞耻之心,反而表现得很坦然。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品低劣、不知廉耻 |
二、成语来源
“恬不知耻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怒曰:‘此沛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’因令骑士斩范增。项王曰:‘吾闻汉王之将韩信,其为人也,贪而好色,恬不知耻,不可与共事。’”
这里的“恬不知耻”是用来形容韩信的品行,虽为历史人物,但该成语后来广泛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却毫无自责的人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无耻之徒、厚颜无耻、不知羞耻 |
反义词 | 知耻后勇、光明磊落、问心无愧 |
四、使用场景
- 社会批评:常用于批评某些公众人物或官员的不当行为。
- 文学作品:在小说、剧本中用来刻画角色的性格特点。
- 日常交流:在日常生活中,可用于指责他人不知悔改、行为卑劣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“恬不知耻”是贬义词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对象,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词汇,保持语言的客观性。
六、总结
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含义明确的成语,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做错事之后仍无羞耻之心的表现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缺失,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自省和自律,做一个有良知、有责任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