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猴子搏矢的由来】“猴子搏矢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不自量力、盲目反抗或对抗强大的力量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,其来源可以追溯到《庄子》一书中的寓言。
一、故事背景
相传在很久以前,有一只猴子非常聪明,但它也十分自负。有一次,它看到一群人在练习射箭,便自告奋勇地站在靶子前,表示愿意接受箭矢的攻击,以证明自己的本领高强。人们嘲笑它,说它太不知天高地厚。然而,这只猴子依然坚持站在那里,结果被箭射中,落得个惨败的下场。
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“猴子搏矢”,用来比喻那些不自量力、挑战强大对手的人。
二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猴子搏矢 |
拼音 | hóu zi bó shǐ |
出处 | 《庄子·齐物论》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|
释义 | 比喻不自量力,盲目反抗或挑战强大的对手 |
近义词 | 自不量力、螳臂当车、以卵击石 |
反义词 | 自知之明、量力而行、审时度势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行为不当 |
例句 | 他竟想挑战公司高层,简直是猴子搏矢,自取灭亡 |
三、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
“猴子搏矢”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智慧与力量的思考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,应理性判断形势,避免因盲目自信而陷入困境。
此外,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、影视剧中,作为人物性格刻画或情节发展的象征,增强了故事的寓意和深度。
四、总结
“猴子搏矢”源于古代寓言,寓意深刻,警示人们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,避免盲目对抗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由来与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总结要点 | 内容 |
来源 | 古代寓言,出自《庄子》等典籍 |
含义 | 不自量力,盲目反抗 |
警示作用 | 提醒人们认清自我,避免盲目行动 |
现实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仍具指导价值 |
文化价值 | 体现古人智慧,丰富语言表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