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亡赖的意思是什么】“亡赖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尤其在诗词和文言文中较为多见。这个词的含义较为丰富,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来理解。以下是对“亡赖”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析
“亡赖”由“亡”和“赖”两个字组成:
- 亡(wáng):本义为“死亡”,但在古文中也常作“无”或“没有”的意思。
- 赖(lài):有“依赖”、“依靠”、“狡辩”等意思。
组合起来,“亡赖”可理解为“无赖”或“不讲理的人”,也可引申为“顽皮、调皮”之意,具体含义因语境而异。
二、常见用法及含义
用法 | 含义 | 示例 |
无赖 | 指行为不端、不讲道理的人 | “少年无赖,专好惹事。” |
调皮、顽皮 | 形容孩子或人性格活泼、不听话 | “儿时亡赖,常在街巷奔跑。” |
狡辩、推诿 | 表示某人不承认错误,强词夺理 | “他亡赖,不肯认错。” |
三、历史与文学中的使用
“亡赖”最早见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古籍,后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。例如:
- 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荣枯咫尺异,惆怅难再述。北辕适吴越,舟楫俱风流。此身虽在,心长苦。”
-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承欢侍宴无闲暇,春从春游夜专夜。……”
虽然这些诗句中未直接出现“亡赖”,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普遍存在,反映了当时对“无赖”或“调皮”人物的描写。
四、现代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亡赖”已较少单独使用,更多是作为“无赖”的古体写法出现在古文阅读或文学研究中。日常交流中,人们更常用“无赖”或“调皮”等词汇。
五、总结
“亡赖”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语,主要指:
- 不讲道理、行为不端的人(无赖)
- 调皮、顽皮的性格特征
- 在某些情况下表示狡辩、推诿
它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刻画人物形象,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。
词语 | 含义 | 常见用法 | 文学出处 | 现代使用 |
亡赖 | 无赖、调皮、狡辩 | 描述人性格或行为 | 古籍、诗词 | 较少使用,多用于古文研究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亡赖”在不同古籍中的具体用法,可查阅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或相关古典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