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奇耻大辱出处于哪里】“奇耻大辱”是一个常用于描述极为羞辱、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件或行为的成语。它强调的是某种极端的屈辱感,通常涉及国家、民族、个人尊严等方面的重大损害。那么,“奇耻大辱”这个词语究竟出自哪里?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出处分析
“奇耻大辱”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。其结构上由“奇”、“耻”、“大辱”三部分组成:
- 奇:意为“特别、罕见”,强调这种耻辱的程度非同寻常。
- 耻:指“羞辱、耻辱”。
- 大辱:意为“极大的侮辱”。
因此,“奇耻大辱”整体意思是“极为罕见且严重的耻辱”,多用于形容国家、民族或个人遭受的重大屈辱事件。
虽然没有明确的古籍出处,但类似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踪迹,例如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典籍中均有对“耻辱”与“屈辱”的描写,但“奇耻大辱”作为一个固定搭配,更多是后世逐渐形成的语言习惯。
二、常见使用场景
场景 | 描述 |
国家层面 | 如战败、割地、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|
民族层面 | 如文化被压制、身份被贬低等 |
个人层面 | 如名誉受损、人格被践踏等 |
历史事件 | 如鸦片战争、南京大屠杀等 |
三、相关历史事件举例
事件名称 | 时间 | 背景 | 是否被视为“奇耻大辱” |
鸦片战争 | 1840-1842 | 清政府因鸦片贸易失败而战败 | 是 |
南京大屠杀 | 1937 | 日本侵华期间大规模屠杀 | 是 |
甲午战争 | 1894-1895 | 清政府战败,签订《马关条约》 | 是 |
九一八事变 | 1931 | 日本侵占东北 | 是 |
文化大革命 | 1966-1976 | 中国社会动荡,个人尊严受到严重冲击 | 是(部分人认为) |
四、总结
“奇耻大辱”虽无确切的古代文献出处,但它已经成为汉语中表达极度屈辱的重要词汇。无论是国家、民族还是个人,当遭遇重大羞辱时,往往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。通过了解其含义、使用场景及历史背景,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奇耻大辱 |
含义 | 极其罕见且严重的耻辱 |
出处 | 现代汉语,无明确古代文献出处 |
使用场景 | 国家、民族、个人层面的屈辱事件 |
历史案例 | 鸦片战争、南京大屠杀、甲午战争等 |
情感色彩 | 强烈的愤怒、悲伤与屈辱感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