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委而去之的解释】“委而去之”是一个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的成语,原文为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即使拥有坚固的城墙、深广的护城河、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食,如果守城的人放弃防守而逃走,那么这些优势也就失去了意义。因此,“委而去之”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或不利形势时,选择放弃阵地、逃离战场的行为。
一、
“委而去之”出自《孟子》,原意指在战事中因无法守住城池而选择撤退。后引申为在面对困境时,因无力应对而选择逃避或放弃的行为。这一成语强调了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即团结、民心和士气远比地理条件和物质资源更为关键。
在现实生活中,“委而去之”可以用于描述一些人在面临挑战时的消极应对方式,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明智的退让策略,避免无谓的牺牲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委而去之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
| 原文 | “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 |
| 字面意思 | 放弃城池而逃走 |
| 引申义 | 面对困难时选择放弃或撤退 |
| 使用场景 | 战争、竞争、困境等情境中 |
| 背后思想 | 强调“人和”(人心、团结)的重要性,胜过“天时”和“地利” |
| 现代用法 | 描述逃避责任、放弃机会或撤退行为 |
| 负面评价 | 可能被视为懦弱或缺乏担当 |
| 正面评价 | 在特定情况下可视为明智的决策 |
三、结语
“委而去之”虽带有消极色彩,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值得深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挑战时,不仅要考虑客观条件,更要重视人的意志与团结。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让,也是一种智慧,而非软弱。


